close
html模版揭秘:當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前做瞭什麼準備
[摘要]日本試圖通過全面吸收作戰中產生的新戰術新理論和新經驗,用新式武器武裝自己,來維持自己亞洲第一軍事強國的地位。

1905年日俄戰爭中,日軍軍官慶祝擊敗俄軍軍艦,右四為陸軍大將乃木希典

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亞洲各國的民用工業提供瞭發展的良機,也為中日等國的軍隊和軍火工業提供瞭一個學習的范例。作為基本“隔岸觀火”的亞洲國傢,利用各種途徑瞭解到瞭一戰中歐美軍隊的最新發展和用幾百萬傷亡換來的經驗教訓,並根據自身情況予以消化和吸收。其中以步兵突擊戰術、野戰築壘技術和裝甲戰術對日後的中日十四年戰爭影響最為深遠。

日軍步兵在一輛購自法國的雷諾NC-1型輕型坦克前留影(NC-1是雷諾公司為開拓海外市場在FT坦克的基礎上改進設計後生產的一型坦克,為區別這兩種坦克,FT被日軍稱為“甲型戰車”,NC-1被稱為“乙型戰車”)註意這輛NC-1裝備的是一挺三年式6.5毫米重機槍

九一八事變期間,入侵中國東北的日軍89式甲型坦克(其與乙型的顯著區別在於甲型的機槍孔在左側,觀察窗在右側,而乙型相反)

更強調精確射擊和白刃戰

在一戰的歐洲西線戰場,同盟國和協約國以幾百萬青年的鮮血和生命為代價發展出靜態防禦理論的終極形式 由間瞄支援火炮群、重機槍陣地、地雷、鐵絲網和縱橫交錯深入地下的塹壕工事組成的縱深防禦體系。

面對金城湯池般的塹壕縱深防禦體系,協約國和同盟國雙方又開始各自打造最強的攻擊兵鋒。協約國方面憑借先進的汽車和裝甲技術設計瞭用裝甲兵伴隨步兵進行突破的戰術,而德國則最大限度地發揮瞭輕步兵的作戰能力,設計瞭“突擊群”戰術。另外,英國憑借強大的海軍實力,嘗試通過兩棲作戰的方式繞過敵軍的塹壕防禦體系,從敵軍側後登陸發動致命的背後一擊。

日本在一戰中用日俄戰爭中驗證過的舊式攻城戰術摧毀瞭德國苦心經營的青島要塞,但在瞭解過塹壕戰的情況後,日本判斷現有的裝備體系不可能打破完善的塹壕體系,更讓日軍擔心的是,中國軍隊同樣在學習歐戰經驗。因此,日本試圖通過全面吸收作戰中產生的新戰術新理論和新經驗,用新式武器武裝自己,來維持自己亞洲第一軍事強國的地位。於是,輕型步兵平射炮和曲射炮、輕機槍和沖鋒槍,手榴彈和擲彈筒等經過歐洲戰場檢驗的新式武器被大量裝備到日本陸軍各級部隊中。在戰術方面,日本千方百計地取得瞭德國“突擊群”戰術等步兵戰術操典,在翻譯後直接下發部隊。當然由於國力、軍事技術水平和民族軍事傳統的巨大差別,日本軍隊在學習歐洲先進的步兵戰術時是有選擇和揚棄的。

日本的新式軍隊始自幕府末年,在倒幕戰爭和隨後維新政府鎮壓叛亂者的戊辰戰爭及西南戰爭中,使用西洋式操典和武器的日本新軍打敗瞭封建武士的舊軍隊。但日本軍事傢們也發現,雖然後膛定裝步槍射速較前裝槍要快,也可以裝上刺刀進行白刃戰,但直接裝備戰刀的“拔刀隊”利用隱蔽接近發起偷襲,仍然可以對裝備步槍的部隊造成致命的打擊。由挑選出來的特等射手組成的“狙擊隊”橫行戰場,也使得日本軍方較早地認識到瞭有巨大主動性和靈活性的前衛部隊的潛境外公司申請在威力。可以說,日本陸軍是19世紀末最重視使用精銳步兵小分隊和散兵戰術的軍隊之一。

在德式“突擊群”傳到亞洲之後,日本陸軍很快接受瞭這種戰術作為步兵小分隊主要戰術,但根據本國工業條件以及陸軍裝備體系落後的現實,日本陸軍更強調精確射擊和白刃戰,盡量降低部隊對輕機槍和平射炮的依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青島,攻打德軍的日本炮兵

陸軍對汽車工業的扶持

日本的陸軍也開始瞭裝甲戰甚至空地一體戰方面的蹣跚學步。在1914年青島登陸戰中,日本陸軍航空兵編為“青島派遣航空隊”首次參戰。1925年(大正14年)陸航部得以升格為陸航本部。此前的1922年航空大隊被改編為“飛行大隊”,兩年後再次被改變為“飛行連隊”,至1930年(昭和5年)日本陸航已經擁有瞭8個連隊的兵力。

在發展日本航空工業的同時,日本軍隊也開始瞭摩托化和裝甲戰的最初嘗試。從日俄戰爭開始,日本陸軍就痛感依靠馬拉人背運送物資和裝備效率低下,尤其是中國作為日本陸軍的首要假想戰場,沒有幾條高水平的公路,更多的是崎嶇難行的土路,再考慮到中國遼闊的國土,陸軍認為必須找到替代人力和畜力運輸的新工具。

日本陸軍師從德國,對19世紀60、70年代德國總參利用鐵路快速調動兵力的戰例津津樂道,因此軍部也曾醉心於研究鐵路機動,還成為日本鐵路建設的重要金主。但是在中國,鐵路的裡程數較少,大多局限於一省之內,缺乏貫通全國的大型鐵路網。此時,陸軍方面風聞西方列強爭相研究軍用汽車,因此自明治四十年(1907年),軍部就命令“陸軍省技術審查部”組織汽車進口及軍用化試驗。到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陸軍下令“軍用自動車調查委員會”根據早前借用民間自動車的經驗,研究和制定戰時對民間汽車征用和對國產汽車工業進行扶植獎勵的專門計劃和各種規章。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陸軍仔細地盯著陷入塹壕戰的歐洲,力圖從中學到經驗和教訓。很快,關於汽車的經典戰例就出現瞭,不過這次吃虧的是日本陸軍的導師德國人。在德法馬恩河會戰中,法國陸軍靈光乍現,將巴黎和附近的巴士出租車集中起來運兵,以德軍意想不到的運力和速度將大量後備隊投入戰場。這一經典的翻盤令日本陸軍看到瞭民用車動員的可怕威力,於是軍部在大正七年(1918年)三月促使日本國會通過瞭《軍用自動車輔助法》,這之後日本汽車工業逐步從由農商務省主導的單純民用變為政府和軍方兩頭發展,一時間國產汽車工業成瞭香餑餑,地方政府和軍隊爭相予以支援,但同時,這種雙頭體制也埋下瞭沖突和軍用民用失衡的隱患。由於日本陸軍此前缺乏制定戰時征用法規的經驗,不得不借鑒日本海軍和英美海軍關於戰時民船征用的規定,采用預先規定和認證所謂“軍用保護”汽車型號的規格和性能,然後以對於制造和購買此類汽車的廠商和買傢予以資金支持的方式,鼓勵廠傢多生產、民間多訂購可以在戰爭中改為軍用的汽車。

開到富士山腳下福岡縣春日市街公司登記資料上的一輛惠比特A型坦克,後面是一輛法制雷諾FT坦克

(在1919年中期,日軍從英國購買瞭6輛惠比特,並在其下屬步兵及騎兵學校對其做瞭大量試驗,成為日本試驗坦克在戰爭中的運用的試驗品,日本在1922年開始大規模裝備法制FT-17坦克後這批惠比特A被當作廢鐵處理)

同樣在福岡縣進行展示的一輛日軍購進的法國雷諾FT-17輕型坦克

用裁軍換取新裝備和技術

考慮到日本在一戰後早於歐美列強進入經濟危機,日本軍隊是如何從日漸枯竭的軍費中榨出足夠的資金來研究空軍和摩開有限公司托化作戰呢?答案就是裁軍,或者用日本的說法“軍縮”。

一戰之後,列強紛紛進行裁軍,但日本卻並沒有立刻對軍隊開刀,原因是日本參與瞭對蘇俄的幹涉,並且迅速成為西伯利亞幹涉軍的主力。但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日軍除瞭徒然喪失人命、消耗軍費外,得不到任何好處。

到1922年,日本政府再也支撐不住瞭,陸海軍各自開始痛苦地揮刀自傷,1922年8月,時任陸軍大臣的山梨半造主持制定瞭“第一次軍備整理計劃”,準備通過削減60000名官兵和13000頭軍馬的約相當於5個師團兵力,換得每年節省9000萬日元的預算。山梨對陸軍上下解釋“軍縮”的理由很簡單,削減常備軍,增加現役部隊中新裝備比例,例如新設2個飛行大隊、改編6個飛行大隊和2個通訊聯隊。隨後,山梨半造又在1923年3月制定瞭“大正十二年軍備整備計劃”,將仙臺陸軍幼年學校和近衛師團的軍樂隊等編制裁撤,加強新獲得的太平洋原德占島嶼的守備兵力。

就在日本軍隊上下以為“軍縮”的大斧子已經不會再落到自己頭上的時候,1923年9月,關東大地震重創瞭日本本已岌岌可危的經濟,將東京炮兵工廠等一系列軍工企業夷為平地。龐大的戰後重建費用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再次向軍隊開刀。1925年5月時任陸軍大臣宇垣一成在朝野的壓力下制定瞭“第三次軍備整理計劃”,一口氣對21個師團的編制進行部分裁撤,共裁撤34000名官兵和6000頭軍馬,同時新建瞭著名的久留米第一戰車聯隊、東京陸軍自動車學校等一批涉及新裝備的部隊和軍校。

總的來說,從日後的效果看,山梨和宇垣裁軍最終裁軍近10萬人,占日軍原有兵力近三分之一。但各師團的編制最終基本得到保持甚至是恢復,高層將領極少受到影響,在“軍縮”過程中,日軍高層內部矛盾激化,舊有的派閥矛盾和新產生的統治派與皇道派的勾心鬥角最終造成“二二六”等事變。“軍縮”雖然一定程度有利於新裝備和新技術的運用,但也造成瞭日本國民對軍隊尤其是陸軍的輕視甚至敵意。而且基層官兵的大量退役也造成日本軍隊的基幹兵力不足,影響瞭日後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日本軍隊的動員和快速擴編。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 驚呆!記者臥底揭秘鄭州夜市小龍蝦,發現真相是這樣的…
  •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要“穩調改補”
  • 北京綠色傳播聯盟與您一起揭開環保謠言的十張“畫皮”
  •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wg330c2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